您现在的位置:站点首页 >> 佛教文艺 || 文章正文
进山即守清凉地,出山就去度众生——小记明如法师
文章来源:水西书院 浏览次数:971 更新时间:2017-12-06

八福寺住持、佛教学者明如法师

 

  “你是要睡觉,还是要觉醒啊?”

  10月28、29日两天,含山八福寺住持、佛教学者明如法师应泾县宝胜禅寺住持宗行法师之邀,来到查济文殊院,为我们丁酉正见研修班的学员们讲解《佛学基础知识》。因为内容太多,两天无法全部讲完,明如法师就自编了一本浅显易懂的《学佛基础常识》,提供给学员们上课。他编的这本教材在书名上就出现了两处变化,他解释说:
  “佛学和学佛,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单讲佛学,就是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进行考证、研究,通常侧重于思想体系、源流、发展等,或以佛陀教法为依据,加以解说、抉择、阐论之佛教各种宗派学说。佛学绝不等同于世间的知识,它是解脱的学问,教人如何修证成佛。而学佛,重在学习佛法之后,如理思惟,解行并进,在生活中实践佛法,依教奉行……”
  他边用电脑在墙上展示他制作的课件,边继续说:“所谓正见,就是正知正见、佛知佛见。就像地里如果不种庄稼,就会长满杂草;学佛人的内心里,如果不装入正见,就会堆满妄想。”
  说到“觉悟”,他说:“真正的学佛人,一定要觉悟。而觉悟的觉,也是睡觉的觉。都是同一个字,就看你是选择睡觉,还是选择觉醒啊?有人你问他,你信什么教啊?他说,我信睡‘觉’。”令人忍俊不禁。
  上课时,说着说着他就咳嗽起来。在来给我们上课之前,他已经感冒咳嗽一个星期了,他是带病制作的课件。因为终究敌不过疾病的侵袭,课件没能做完,他竟还为此向大家道歉。同学们都非常感动。
  虽然病着,不断地咳嗽,但是他依然把课讲得生动有趣,把深奥的佛法,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起来,让我们听得兴致盎然。学员们都喜欢听他讲课,上课的两天里,让我们一边为他的病体担忧,一边又希望他不停地说下去,也是纠结得很。

  “我出家,就是为了想看懂《贝叶经》”

  认识明如法师之前,就听说他是佛教学院的高材生,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因为成绩优异,在九华山佛学院毕业后就留校当了教师。说起与佛教的因缘,他说:“很惭愧哦,我并不是经历什么坎坷、遭遇什么打击后,才出家的,我就是因为要探究佛法的真谛才出家的。”
  明如法师和佛的渊源确实很深。小时候,离他家不远就有一座寺院。少年时期,每天放学后就会翻墙到寺院里去玩。那座寺院的流通处里,摆放着很多结缘的佛书,有一天,明如法师看到了一本《六祖坛经》,他随手拿起来像看故事一样看起来,结果他一下就被吸引了。这时一位出家师父走了过来,问他:“在干什么呢?”他说:“看书呢。”那位师父应该是看出了他的佛缘,就随手拿了一本书给他说:“拿回去吧,每天抄写。”用明如法师的话说,他是“如获至宝”,赶紧谢了法师,把书拿回家,虽然看不懂,但还是每天认真地抄写起来。后来他才知道,那就是寺院里每天早晚上殿的功课本。那时,他也和很多不懂佛法的人一样,把课本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念成“ban ruo菠萝蜜、多心经”。那一年是1987年,明如法师16岁。
  有一天,明如法师在那座寺院藏经楼的玻璃柜里看到一些树叶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他一个字也看不懂,边上有人告诉他,那是梵文《贝叶经》。他问:怎么看不懂呢?那人指指旁边说:“那边的出家师父懂的。”他扭头一看,那边有两位看上去也就二十几岁的出家师父。他就感到非常奇怪:他们也很年轻,为什么他们就懂这些,而我就不懂呢?这时,那人告诉他:要懂也很容易呀,只要出家就懂啦。于是他就想:我要是能够出家,就好了!
  对于他的佛缘,明如法师说:“我也没有什么大的波折,什么看破红尘啊,遁入空门啊,没有这个想法,就是想看懂《贝叶经》。是不是前世的因缘我也不知道,我就是想追求这个佛法的真谛,想知道这个贝叶经里究竟讲的是什么。他们说出家人懂,那我就想我出家好了,就这么一个念头。”
  就因为这个念头,1991年,明如法师出家了。为了能最快地了解佛法,出家第二年,他就上了九华山佛学院。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初建的佛学院,明如法师是第二届学僧。那个时候的佛学院学制只有两年,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明如法师被留校任教。从此,他开始讲经说法,不遗余力地弘扬佛法。
  谈到学佛前后自己的感受时,明如法师说:“学习佛法前,不知道佛法究竟是干什么的,只是从世智辩聪的角度看,觉得佛法挺好的。看到禅宗里的故事,一棒子打下去,‘开悟!’那时候的理解,就是棒子打下去,头没有破,就以为是开悟了,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开悟。后来在不断深入学习佛法之后,才知道佛的伟大,法的伟大,能让我们认识自己的烦恼,搞定自己的内心,渐渐了解生命的真相,就知道解脱生死才是人生的大事。所以佛法很了不起!世间的一般人不能把自己的心摆平,总有太多的烦恼,而我们学佛之后,知道要运用佛法,来改变自己的内心,真正做到心不为外境所动……我认为这个挺好。”
  因为本就是带着探求佛法的真谛为目的而进入佛教,和那些由于种种因缘而走上出家之路的人不同,踏上这条修行解脱之路,明如法师从没有后悔过。
  然而,每一位佛弟子都知道,出家实在不容易,仅是生起此心都十分难得。因此,面对一位有意愿想出家的年轻人,明如法师说:“出家是要有因缘和福报的,那是需要大智慧和大勇气的,要放下太多的东西呀,要辞亲割爱啊,远离俗家啊,没有几个人是一想出家,就能随便出家的。出家乃是大丈夫之所行,岂是帝王将相所能为之?出家,更重要的是心的出家,唯有内心的解脱和自在,才是真正的出家。世间的欲望越少,我们就离道更近。当然,如果因缘不够,在家也可以出家。”

  “要先改变自己,才能度化他人”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福报接触到佛教并深信佛法的。当我们懂了一点关于生死无常的佛理之后,不仅会为自己的修行感觉紧迫,也会为不懂佛法的家人担忧。该如何劝诫家人接受佛法并走上解脱生死之道呢?明如法师说:首先,你要改变自己;第二,你要运用智慧。
  明如法师有一位弟子,父母一直信仰外道。这位弟子感觉那毕竟不是究竟了脱生死之法,可他对父母束手无策,便来请教明如法师。法师了解了这位弟子每天忙于工作,常常不能陪父母吃饭的情况,就对他说:“你应该先改变自己。从今天开始,你每天下班回家陪二老吃饭,慢慢感化他们”。弟子就照着做了,连续两个月天天回家陪老人吃饭。老人开始感觉奇怪,后来认识到这是佛教对儿子的教化的结果,便渐渐开始想了解佛法究竟是怎样改变了儿子的。后来明如法师又亲自上门为二位老人说法,老人立即转信了佛教,并开始每天念佛,念了几年后,二位老人在同一天往生了。
  有一回,明如法师在马鞍山讲法,我也前去听法。有一位弟子带着一肚子怨气来找明如法师请教:“为什么我努力工作,还有人要猜忌我,在背后诽谤我?”法师说:“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够好,让别人产生了猜疑?反思之后,如果没有,那就不管他怎么说,都是他的问题,跟你不相干啊。不要为外境而打扰了你自己平静的心哦!时间久了,他也就了解你不是他说的那样的人了。”那位弟子一下就豁然开朗。
  听了明如法师的开示,我也在想,为了父母和家人,是该改变一下自己了。

  “发心受戒,才能更好地持戒守戒”

  很多佛弟子皈依之后,并没有到寺院参加受戒仪式,原因通常有两种:一是感觉自己还达不到严持五戒的要求,不敢受戒;二是认为自己持守戒律就行了,没必要去走那个形式。为此,我特别请教了明如法师。明如法师说:
  “区别当然很大啦。因为佛法说受戒有受戒的功德,持戒有持戒的功德。如果我们不去受戒呢,就得不到受戒的戒体。戒体,有保护我们不犯戒的功用。当我们要犯戒的时候,戒体就会提醒我们,你是受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哦,你不能犯戒哦!”
  可是,如果没有受戒,自己的持戒就没有功德,没有意义吗?不是万法空相吗,为什么一个形式这么重要?我很不解,于是请教明如法师。法师说:
  “虽然你发心努力地去持戒,用这个心念去持戒没有错,这个行为也是一种善行,善行就有善报,就是增加一点点自己的福报,但谈不上功德。因为你没有去受戒,你对你自己持戒的约束力就没有那么强,尤其在遇到外境时,可能你对自己的要求就会降低,而且,每一条戒律都有开、遮、持、犯,你只有受戒才会去好好学习戒律。你今天有没有那么严格地要求自己,有没有得到持戒的功德,这个不敢讲。所以,我们鼓励所有的在家居士都去发心受戒。发心受戒才能更好地学戒持戒,才能利益到我们自己。”

  “要发长远的弘法的心,就应该办一份刊物”

  泾县宝胜禅寺的《圆觉》杂志,一直被安徽各地的佛弟子所喜爱。里面有“大德开示”“感悟生活”“学佛随笔”“佛经导读”“禅意人生”等等十几个栏目,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排版舒服,插图活泼,虽只是一本佛教内部的流通刊物,但编辑和印刷质量丝毫不亚于市面上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杂志。这本杂志的主编正是明如法师。
  2003年,宗行法师受邀住持宝胜禅寺,亦师亦友的明如法师当时还在九华山任教。两位法师商量着,若要住持好一个道场,就要发一个利益众生的长远之心,于是就想着创办一本刊物以弘扬佛法,传播如来正见。于是,两位法师决定创办一份杂志,取名《圆觉》。可是,创办容易,请人编辑却不容易。编辑一本佛学杂志的人,首先必须要具备深厚的佛学造诣,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力和文学素养,更重要的,还要有弘法利生的愿力。宗行法师举目四望,唯有明如法师最为合适,于是恭请明如法师担任《圆觉》杂志的主编。明如法师认为,“既然有此因缘,弘法是他的事情,也是我的事情,这是出家人共同的事情,共同的心愿。”因此,明如法师就接下了主编的重任。
  就在缺人手、缺资金的情况下,杂志举步维艰地开办了。第一年只办了一期,第二年办了两期,第三年是四个月办一期,到现在的一年“春”“夏”“秋”“冬”办四期,就这样逐渐走上正轨。杂志的厚度也从刚开始的四十几页,慢慢地增加到现在厚厚的一本。多年来,明如法师承受了多重的劳累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明如法师说:“这也是为了传播正法,树立正见,让更多人受益。”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上的新媒体已经基本占领了人们的阅读空间,纸质杂志基本被边缘化了,这让明如法师担心起杂志的出路来。他正在考虑着2018年杂志是不是要改版,未来要如何发展的问题。

  “我一回到山上,就很享受”

  在马鞍山含山县苍山上的绿林丛中,伫立着一棵千年桂花树,每到八月就香满山野。在桂花树旁,有一座清净的小寺院,叫八福寺,宗行法师曾在这里住持。2007年前夏天,已担任泾县宝胜禅寺住持的宗行法师,再次向正在河北带领弟子们学法的明如法师发出邀请,请他来住持八福寺。
  说起来,明如法师和八福寺也是有缘分的。当年宗行法师在这里的时候,曾邀请明如法师来主持过夏令营活动,他看到这里山野环抱,幽篁蔽日,一片清静,欢喜地说:“这里不错,以后有因缘我也许还会来这里吧。”不曾想,就这样随口的一句话,便种下了与八福寺因缘的种子。
  八福寺原为一座古寺,“文革”中遭到了破坏。后来当地村民想恢复寺院,就请了宗行法师来住持。可是村民们又拿不出多少钱来,就只能挨家挨户去化缘,这家五块、那家十块地凑了些钱拿到山上重修寺院。寺院重建时请不起工人,村民们就自发地来帮助砌墙铺瓦。因八福寺地处深山,宗行法师因宝胜禅寺的法务繁忙,顾及不过来,寺院又急需一位修行深厚的法师住持,于是他又想到了明如法师。而此时,明如法师已被请到河北廊坊佛协,主持各类弘法事务,定期为众多居士讲课,也是忙得不可开交。可是宗行法师一再坚持邀请,明如法师也只好随缘来到八福寺。他说:“我跟宗行法师缘分很深,他有这个心愿,一定要请我过来,人生就要随缘啊。于是,我就把北方的弘法事业统统放下,回到这边来了。”
  明如法师正式住持八福寺后,开始进一步修缮寺院,逐渐将八福寺建成一个山林清修的道场。法师说:“我们出家人讲缘分,这就是我和八福寺的缘分。在这样一个山林里面的小道场,要能安守本心,守得住清静、耐得住寂寞,才能在这里住得下来。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在山上是住不长久的。一会手机信号不好了,就会到山上四处找信号,当他的心不能安住在修道与解脱上,他一定就会很烦恼的。我每次回到山上,都感到很享受。但是上山没多久,就总有人催着下山来,山下有弘法因缘啊,实在没办法……”
  如今,明如法师进山就守着一片清凉地,出山就去弘法度众生。就这样进山出山,很辛苦却也乐此不疲。

地址:中国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水西风景区
邮编:242500 电话:0563-5071076 传真:0563-5071076
版权所有 @ 2018-2024  ICP备案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