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站点首页 >> 佛教文艺 || 文章正文
顺应新时代 弘扬祖庭文化 ——安徽宝胜禅寺的探索
文章来源:宝胜禅寺 浏览次数:768 更新时间:2018-10-05

  宝胜禅寺位于安徽省泾县,始建于隋唐,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从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位信佛的贵族楚王刘英,到东晋时庐山刘逸民在此集众念佛,开净土之先,再到唐代黄檗希运断际禅师,以及明代佛教领袖季潭宗泐,这些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贯穿了宝胜禅寺的寺院发展。尤其是在唐代,临济宗高僧黄檗希运禅师应名相裴休的邀请,住持宝胜寺住持,开设道场,广布教义,宝胜禅寺因此被尊为“黄檗祖师道场”,成为禅宗临济宗祖庭,享有“中国禅宗皖南第一古刹”的美誉。

  佛教寺院担负着佛教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是“佛法在世间”的载体,而佛教祖庭由于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其中更是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宝胜禅寺立足临济宗祖庭的特点,结合时代特色,在积极推进佛教中国化、弘扬祖庭文化、加强区域佛教文化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
  一、致力于寺院祖庭文化建设
  宝胜禅寺于2003年就开始创办《圆觉》杂志,迄今已经出版49期。杂志积极发掘宝胜禅寺的文化历史,宣传佛教教义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编辑《宝胜禅寺》一书,全面整理、介绍了宝胜禅寺的历史,对于寺史文化研究和历史遗迹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泾县地区丰富的诗词文化底蕴,宝胜禅寺整理、出版了《水西诗选》、《泾川佛诗选》、《水西韵事》等文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宝胜禅寺还组织专业团队,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自筹资金60万元,对寺内的国家一级文物保护遗址大观塔进行整体维修,并将塔上内容丰富的碑刻,整理为《宝胜禅寺大观塔碑帖》,并于2008年公开出版发行。
  二、搭建佛教祖庭文化建设平台
  2016年,宝胜禅寺举办了“首届水西佛教文化论坛”,邀请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曾文等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研讨,深入挖掘宝胜禅寺和泾县地区丰富悠久的佛教文化,弘扬祖庭文化,提升寺院的文化品位,推动当地佛教文化发展。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黄心川所说:“印度佛教已经传入二千年,最终变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宗教文化,禅宗则是这一宗教文化的代表,水西佛教也是禅宗祖庭之一,当时曾经代表了先进的中国佛教文化,传到现在历千余年而不衰,这其中当然离不开水西佛教的贡献。”此次论坛充分发挥宝胜禅寺临济祖庭的优势,搭建佛教文化平台,整合佛教与学术界资源,深入推进皖南佛教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弘扬,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开展佛教祖庭文化和区域佛教文化研究
  黄心川教授说:“当代佛学研究的繁荣,最显著的一点是地方佛教文化被纳入学者的眼球。……中国佛教文化的研究与提升,离不开最基础的寺院文化。”宝胜禅寺通过论坛、讲堂、出版学术书籍等方式,定期组织国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围绕区域佛教历史及文化,开展学术研究,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结集公开出版;同时与国内著名高校持续合作,设立相关课题,开展区域佛教文化研究。
  四、推进佛教祖庭文化和区域佛教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宝胜禅寺还恢复了过去的水西书院,举办研修班;定期开设名家讲堂,邀请国内知名学者讲授佛教文化,努力将佛教中国化落实于寺院的长期发展中;设立水西佛教文化研究所,与国内著名高校、名家学者开展合作,通过挖掘优秀的佛教历史文化,推进佛教中国化发展;经常性举办各类讲经活动,建立信众的正信观念,努力挖掘和弘扬佛教慈悲、友善、平等、圆融的教义,促进人心和谐、大众和谐、社会和谐。
  此外,宝胜禅寺还积极开展公益慈善事业,参与扶贫济困、救灾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宝胜禅寺与地方公委合作,相继资助贫困大学生若干人。每年春节前夕,都去当地养老院去看望孤寡老人,还经常随缘尽力帮助受灾群众;在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中,以信教群众和社会最关注的财务管理为切入点,完善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管理;以宗教道风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教职人员队伍和寺观的整体形象;以关注信教群众和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为切入点,加强安全管理,创造平安和谐的外部环境,先后被评为被安徽省和宣城市的“和谐寺观”、第二届全国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宝胜禅寺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努力,将佛教与民众现实生活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佛法运用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泾县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和社会和谐倾尽佛门绵薄之力。

  原载于《中国宗教》2017年12期 (作者 释宗行)

地址:中国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水西风景区
邮编:242500 电话:0563-5071076 传真:0563-5071076
版权所有 @ 2018-2024  ICP备案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