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胜禅寺碑刻辑录》出版

水西文丛 宗行 主编
内容简介
《宝胜禅寺碑刻辑录》收入整理了从宋代至民国时期一百多方寺院碑刻,有建寺功德碑、佛号碑、建塔功德碑等。这些碑刻,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对宋代以降至民国皖南泾县一带的社会、家庭、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有极大的参考意义。同时,对于研究宝胜禅寺的历史来说,这些碑刻也极具史料价值。

前言/序言
由于东汉楚王刘英的到来,泾县成为安徽最早有佛法传播的地区。四百年后,在水西山麓的五棵松下初立五松院,这是宝胜禅寺之前身,是为开山。前瞰青弋江,后靠白云山,宝胜禅寺已经在青弋江畔屹立千年之久。
唐大中年间,黄檗希运禅师来到水西山,上承马祖遗风,下启临济法脉,水西山成为禅宗祖庭之所在。北宋末期大观年间至南宋初期,宝胜禅寺和崇庆寺先后建了大观塔和绍兴塔。水西佛教初具规模,高僧大德、名人雅士纷至沓来。如清代赵宝仁于《重建宝胜禅寺碑记》中所言:“在儒则李青莲、杜樊川、蒋颖叔与魏裴两丞相、袁吕两中丞,后先辉映。其在释,则唐黄檗、宋楚元、明大头陀,衣钵延久。抑且本邑名公,掇巍科、魁高第,不少出自水西间。此则宝胜寺之大概也。”“在释”之高僧成就其为禅宗祖师道场,“出自水西间”之“本邑名公”多曾受惠于明代依寺而建的水西书院,成就了明代正嘉之际位列天下四大书院之一的心学重镇。宝胜禅寺不仅是佛教道场,还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历代纪事吟咏见于碑刻者蔚为大观,仅大观塔上现存宋代碑刻就有一百多方。
2008年,我们整理出版了《宝胜禅寺大观塔碑拓辑》。由于时间仓促、经验不足,整理的拓片不够全面。2020年,在寺院建设过程中又发现了多块明清时的老碑,因此又想对寺院碑刻做全面调查整理。经过两年努力,新增整理可辨识碑刻50余方,使碑刻总数达到150多方。从内容上看,这些碑刻涉及佛像碑、佛号碑、纪事碑、功德碑和楹联等多个方面。从时间上看,上至北宋,下逮民国,跨度近千年。其中年代确切可考的碑刻最早见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距今已有914年。这些碑刻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据此我们可以基本了解宝胜禅寺千余年的发展轨迹,探寻此地佛教兴盛千年的内在力量,还能了解各朝各代社会发展和民风演变之大略。
岁月打磨,风雨侵蚀,许多碑刻漫漶不堪。痛惜之余,宝胜禅寺常住决定将此一百五十多方碑刻拓片辑集成书-《宝胜禅寺碑刻辑录》,以期为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略尽绵力。
《宝胜禅寺碑刻辑录》的整理过程,泾县政协民宗委给予关心和支持,在经费方面程亦君全家、夏金娣全家发心资助,齐竹斋王齐英居士提供拓片所需的宣纸,朱平、徐毅华居士做了录文和排版。宝胜禅寺常住法师和义工也发心参与,在此诚意并谢!
宗行于水西书院
2022年药师佛圣诞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