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文丛《僧仪规范》出版
《僧仪规范》
常谛编著
前言
佛教东来,经过与中华文明长期的融合,最终衍化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不仅有八大宗派的相继成立,而且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丛林寺院制度。由于不同的政治、文化、风俗、气候等制约和影响,僧人的形服、礼仪也兼带有了中国特色。此所谓特色,也是由佛制、僧制、王制以及俗礼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果。去佛时遥,许多制度已经很难回归佛教最初时的局面;并且这些已形成的制度,本身亦因历时既久、南北差异而沿革颇多,僧相威仪未免混乱。因此,冀望大众僧团“章服离非,僧仪应法”,故对僧服、礼仪权且楷定一套相对统一的规范。
古德云:“佛弟子不学威仪,不成法器。”往者或不可谏,但来者犹可追。本书先就僧服的衍变略作介绍,参考古德和近现代人的一些著作、研究,按律中“制衣”和“听衣”两门进行说明。然后,分别对行住坐卧、穿叠、课诵、悦众以及其他威仪作以介绍。本书威仪部分,不同于很多律仪书籍如条例般一一列出,而是着重对于汉传佛教的僧人形仪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明。故以图示的方式,对日常威仪中的一些动作细节做了直观的描述。书中威仪动作,都是过去丛林中流传下来的,南北各派或许有所差别,但大同小异。因此,本书但求以其中的共通性和庄严性作为准则。传统丛林制度中的威仪颇多,一切言行举止,乃至端茶倒水,皆有章法。
本书所示威仪,只是按照一般常识性通用性的原则给予说明。
----常谛法师
佛法所言不出教、理、行、果,教为文本,理为义解,行为实践之方法,果为修证之目的。此行法千差,包括种种行仪。《毗尼母经》云:“迦叶言:若舍微细戒者,但持四重,余者皆舍,若(但)持四重,何名沙门?”作为僧伽,当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僧伽之衣、钵、具等诸法物,行持需具一定轨范。佛法东来,自隋唐以来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丛林寺院制度,僧人之形服、礼仪自然带有中国特色。但此特色是依据佛制、王制以及俗化共同形成,有其渊源、性质、意义、作用。在不同的法事、场合,其使用方法方式亦有差异。
各种“法器”的执持,使用形式有一定要求。诸如穿袍、搭衣、持具、行礼,一一皆有法式。此法式者,相以表法,法以摄心,以心见性,见性成佛。故常言道:佛门不执一法,不舍一法。不执则去一切相,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舍则以相表法,以法成性,所谓“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常谛法师,具有独特的艺术天分,从诸律部、典籍如条例出,依汉传佛教僧人行仪,以图示方式,对日常威仪中动作细节一一画图描述,令行者可观、可行、可轨,悉当具足威仪,叹为难得。草成为序!
----界诠法师辛丑仲冬2021.12.12
序言二
初识常谛法师是在2013年,那份僧人应有的安详和威仪,是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后来法师去平兴寺学习戒律,假期回宣来寺小坐时,谈及学修的心得体会。他对佛法信心坚定的状态,让我无比赞叹随喜。法师在平兴寺学习之余,整理编绘了僧人威仪方面的一些资料,作为内部学习使用。我看到这些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的僧仪规范后,觉得非常有价值,对新学的沙弥和比丘都很有意义,就希望能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书,正式出版流通。因为现在很少有寺院能系统完整地教授僧人威仪了,新学往往无所适从,以致僧团威仪难以规范。僧人的形象和僧格的养成,离不开形服威仪,这是对出家比丘的最基本要求。
出家僧人若完整系统地学习僧仪规范,并能于日常中践行这些威仪,对于个人的修学和佛教的形象都有着非常积极作用。正如佛陀在世时,舍利弗见马胜比丘的得度因缘。佛法西来,流传至今,仰赖三宝住持。三宝有四种,所谓理体、化相、住持、一体。化相三宝以佛宝为首,一体和理体三宝以法宝为先,而住持三宝则以僧宝为初,是谓“由僧行化,说法惠利,群生获益”。作为僧人,应当重视僧宝之名义,防世人之讥嫌;行有取舍,言有进止;处处以利生为己任,时时以济世为本怀,方可与佛、法并立,同名为宝。身为僧人,如果在行持上不能如法如律,反而随顺俗流,则上不能以报恩,下不能以济苦;内无益于自己,外无益于他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世人不识三宝,对佛法不生信心、恭敬之心,藐视沙门,罪不在人,实在于僧也。僧之所以异于世俗者,全赖行护律仪,否则,与俗何异?否则,与俗何异?常谛法师于平兴寺学戒圆满,并能切实践行,于己不负僧宝之名,于众荷任续佛慧命,可钦可叹!
常谛法师编著的《僧仪规范》,能加入“水西文丛”系列,让水西文化更加丰满和多元,诚为欣喜赞叹!古德有言 :“四威仪内不曾亏,今古初无间断时。地狱天堂无变异,春回杨柳绿如丝。”
是为序。
---- 宗行
2022年药师佛圣诞日于水西书院
目 录

|